24小时“天山夜市”将运营带状地下商业街如何吸引人气?据报道,位于上海娄山关路地铁站附近的现所·创邑MIX将打造集乐食、乐玩、乐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天山夜市”,预计七月运营后将24小时开放。
该项目对现所·创邑MIX的 B1层进行全面升级,叠加夜经济、提升商业空间活力。B1层两端的出口一边是下沉庭院,一头与地铁2号线号口联通。
由于建筑进深极窄,B1层唯一的通道两边的店铺均是“格子铺”尺度,以小型店铺为主。实际上,这类地下空间在大城市的地铁站附近极为常见。伴随着轨道站点开发,过去二十年至今,有着大量小尺度、与地铁站连接的带状地下商业空间。
在一般认识中,这类商业空间与地铁联通,享受人流优势,商业经营成功应该不是难事。但实际上,由于地铁站独特的结构,这类空间往往过于低矮、狭长,难以营造休闲消费友好的氛围。并且,随着地上、地下的商业空间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地铁带状商业空间运营情况并不乐观或者差强人意。
地铁商业从空间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类:点式、条式(即本文的“带状”)和立体式。带状商业空间,顾名思义,是指一种长通道式的商业空间,通道单侧或两侧连续布局有店铺。这在地铁站内极为常见,服务于地铁站点带来的大流量。
首先,地铁站附近虽然人流量大,但大多不会停留太久,商户经营的内容偏向快捷轻便。在人来人往的忙碌氛围中,这类商业空间即便销售额很高,也难以形成放松的休闲消费气氛。
其次,地铁通道的层高要求比商业街层高矮很多。在全球,各地早期建成的带状商街均层高不足。加上多数地铁商业街面积相对偏小,以5-30平方米的“格子铺”为主,更显得空间压抑。
即便是以地铁周边地下商业运营较为优秀的日本城市,如1930年代建成的东京上野站商业街、银座线年建成的大阪难波商业街(现在的Namba Walk),都存在层高低矮的问题。不过,日本历史上建筑层高普遍较低,也许更容易适应这类商业空间。
难波地下街以大阪地铁难波站为中心,可以连接近铁、南海、JR等各家公司的难波站,大到很容易迷路,但胜在明亮干净,甚至有一些品牌店。
第三,一些位于老旧空间的商户往往主打性价比,以大人流、大单量来支撑盈利。这与过去一度蓬勃发展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经营思路有一些相似之处,致使这些商业街的运营品质较难提升。比如在地铁上海站中,贯穿南北、连接地铁1号线号线的地下商业街就是典型。
另外,随着时代变化,当TOD概念被引入国内,“地铁上盖”成为市中心土地开发的首选b体育。如果地铁站上面或旁边有大型商业综合体,那么位于同一区位或附近地区的、开发较早的地铁站小型地下商业就更不具备竞争力了。
比如人民广场地铁站一共20多个出入口,有数条商业街。层高不够并不能阻挡各条商业街以自己强烈的特色。如迪美购物中心以汉服、JK、Lolita服饰出名。这些服饰由于款式丰富精美、让人一旦“入坑”就忍不住多次购买。另外还有称为“二次元一条街”的香港名店街,也曾是二次元爱好者的集聚点,前不久,由于物业转换、重新装修等原因,该空间即将关闭,不少店铺转移至附近地下空间,依旧不愿离开这个区域。
需注意的是,二次元类的店铺能在地铁带状商业街繁荣开来,与该圈层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环境有关。由于动漫的影响,这批顾客对日本传统的、较为狭窄低矮的商业尺度有所了解,漫展展位不少是低矮空间和 “格子铺”形态,这些经历增加了二次元爱好者对地铁带状商业街的宽容度。
例如2018年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上海江湾体育场地铁站6-10号口连接的地下商业街“太平洋森活天地”,卡准外卖餐饮,辐射周边3公里居住、办公的消费者,分别在晚间和中午各有一次送餐和堂食的高峰。以中端并有外卖服务的品牌餐饮为主。
说回文章开篇打造 “天山夜市”的现所·创邑MIX,它的周边有大量商业综合体。作为地铁带状商业街、主打餐饮及生活服务的B1层,以夜经济为特色开展24小时营业,也是一种与周边商业空间拉开差异、形成辨识度的思路。